图片
我们为什么会有二边?主要是我们还未觉悟,仍是芸芸众生。生活在尘世之中,通向外界的六门(眼耳鼻舌身意)难免被环境六尘(色声香味触法)所染,内心被蒙蔽而生起妄念,动心起念于是对万事万物就有了彼、此、分别之心,行为才会如此乖张,甚至偏执、脱离中道。'云何是二边?’答:'为有彼心,有此心,即是二边。’'云何名彼心、此心?’答:'外缚色声,名为彼心。内起妄念,名为此心。若于外不染色,即名无彼心;内不生妄念,即名无此心。此非二边也。心既无二边,中亦何有哉!得如是者,即名中道。’”禅宗也好,阳明心学也罢,核心都是秉承中道观,主张消除二元对立,知行合一,定慧一体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定是慧之体,慧是定之用。图片
那我们如何才能“离两边、破除我执”呢?“先须举三科法门,动用三十六对,出没即离两边。说一切法,莫离自性。忽有人问汝法,出语尽双,皆取对法,来去相因。究竟二法尽除,更无去处。”所谓的三科,指的是“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”,即阴、入、界也。从这三个方面观察人、事及世界,根据每个人迷悟情况不同,破除我执,从而认识“无我、中道”之理,自我本性,见性成佛。五阴,或者又称五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也。十二入:指的是内六门和外六尘。六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也,是人们与外境接触,通向外部世界的门。六尘就是六门所感受到的外部事物、客观世界 – 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十八界:就是六门、六尘和六识。生六识,出六门,见六尘。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。图片
自我本性能够含藏一切事物和现象,这叫含藏识。如果生起分别思量,就是转识。生起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这六识,六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门认识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,这样就是十八界,它们全部都是从自性中生起和产生作用的。因此,自性如果被遮蔽,邪恶执迷,就会生起十八种邪念;自性如果端正、清净,就会生起十八种正念。恶念起用就是众生之用,善念起用就是佛之用;被恶念所用还是被善念所用,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呢?所有这一切都是由自我本性所发动决定、并起作用的。那我们如何修习才能避免邪念产生、善念不断呢?慧能大师给出了三十六相对法,并谆谆告诫我们善加修习。如果能够理解运用,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坚定正念,贯通一切佛法经典,而且在与人相交、处理事情时都可以进退有据,不执着两边,脱离我执的极端,臻于“中道之境”。外境无情五对(自然社会):天与地对,日与月对,明与暗对,阴与阳对,水与火对。此是五对也。法相语言十二对(人类社会):语与法对,有与无对,有色与无色对,有相与无相对,有漏与无漏对,色与空对,动与静对,清与浊对,凡与圣对,僧与俗对,老与少对,大与小对,此是十二对也。自性起用十九对(个人修行):长与短对,邪与正对,痴与慧对,愚与智对,乱与定对,慈与毒对,戒与非对,直与曲对,实与虚对,险与平对,烦恼与菩提对,常与无常对,悲与害对,喜与嗔对,舍与悭对,进与退对,生与灭对,法身与色身对,化身与报身对,此是十九对也。怎么理解这个“对”呢?就是如果有人问你佛法的意义,问有就用无来回答阐释,问无就用有来回答阐释。在对立二相的因缘转换中,秉持中道的本义。“明是因,暗是缘,明没即暗。以明显暗,以暗显明,来去相因,成中道义。”假设有人问什么是暗?回答:光明是本源(因),黑暗是条件(缘),光明消失则黑暗顿生。以光明来凸显黑暗,以黑暗来凸显光明,来去互为因果,成就中道的意义。其他对答一概如此,方不失“中道”宗旨。图片
首先,我们必须承认事物间的差别,这叫做“相”,相是客观存在的,不能无视他,硬说无就是有有就是无。但是我们也不能停留在相上,一定要于相而离相。也就是见花非花,不是幡动不是风动,仁者心动。外于相而离相,内于空离空。同样我们的内心,心里面也必须要先空,空杯心态,如果不空就不会大,空了才可容,有容乃大。但是空也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了,空是能含万物的,这就叫“内于空又离空”,不执着于空。若全着相就不能离相,于是就长了邪见;若全执空则又长了无明,无明就暗了。因此,真正禅宗所讲的修行,不是一定非要参禅打坐、吃斋念佛,甚至出尘离世离群索居。从心所欲而为之,不会刻意专门如何如何。如果刻意而为,脱离日常生活、分别之心而为,则又是着相了。修行但不着相,与事上练,日常生活中去修,人生无处不是道场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658金融网配资-炒股10倍杠杆软件-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-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